古代攻城為什么一定要攻城門-古代守城為什么不把城門堵死
對古代城門很感興趣的小伙伴們,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。
在古代戰爭,一直有一個奇怪的現象。攻城方拼命撞城門,守城方人肉堵城門。為什么守城方不在敵人發起進攻之前,用石頭泥土直接把城門堵死呢?
在古代戰爭中,敵人不管是采用登云梯,讓士兵爬上城池,還是攻城車城門拼命撞門,他們的目標都是為了打那道城門。堵死了敵人不就不能輕易把門撞開了。到時候戰爭結束了,再把門挖出來。不是比到了危急時刻用人去堵城門更保險嗎?
原來城門不僅是作為防御工事,也是反擊的唯一出口。作為守城的一方來說,守城不只是單純地站在城樓上,等敵人來了再慢慢攻擊。同時也需要出城作戰。我們經常會在電視劇里看到,兩軍對壘于城門口的場景。這就是守城方的主動反擊。古代軍事技術落后,作戰全靠一鼓作氣和士氣。如果只在城門上等待反抗的話,會大大削弱士兵的作戰斗志,影響戰局。
在古代攻城戰爭中,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敵人已經斌臨城下了,守城方沒有機會作戰。這時候也是不能把城門堵死的。因為在城門上守城的過程中,守城將領要隨時注意城門下的敵人的動向,一旦發現敵方不行了,就要抓住時機派兵出去乘勝追擊。強勢攻出城外,不僅能打敵人一個措手不及,還能激起自己方的士氣。主動為己方爭取勝利,而不是坐以待斃。坐以待斃是消極應戰,在古代這種行為,負責的將領是要被軍法處置的。
一味只知道守城而不懂得主動攻城對于攻城方來說,是大忌。因為很有可能被敵方困死在城中。攻城方一旦發現守城方比較龜縮。他們如果用人力近程攻擊的話會比較不利。這時候他們就可以采用遠程攻擊。比如攻城方會在遠處修建臨時的樓塔,修得比城樓高,或者平齊,到時候就派士兵輪流往城里射箭,把守城方射死在城樓上。或者采用投石機往城里一直投石,就是不靠近。到時候守城方就會很被動,極有可能因此傷亡慘重。等攻城方再次攻城的時候失去抵抗力。
就拿唐朝攻打高麗的一戰來說。當時高麗人在城里不出來,唐軍就采取投石等遠攻形式。不曾高麗軍突然殺出城門,打得唐軍措手不及,破壞了唐軍破城的計謀。當時高麗如果繼續龜縮,不管唐軍的投石計劃的話,城中極有可能被巨石砸的稀巴爛,別說是人,房子都要受不住。那唐軍破城就輕而易舉了。
不能堵死城門還有一個重要的方面。由于古代生產技術落后,必須依靠自然才能發展生產力。所以有城池的地方一般都有大河大江,或者護城河。到時候敵人直接破壞大提,放水淹城。如果城門被堵死那就真的死路一條了,沒有被堵死還可以背水一戰,說不一定還有一線生機!
綜上所述,攻城戰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簡單的,里面有太多的不確定性需要考慮。所以城門不僅是守城方的弱點,也是守城方希望。如果堵死城門,到時候就不是堵死了弱點了,而是堵死
古代攻城有多難?古代為什么要攻城
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帶來古代攻城,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。
我們在看史書或者是電視劇等文藝作品的時候,總是能看到很多一個場景,數十萬大軍在圍攻一座城池,雙方互相拉鋸,使用各種進攻和防御器械,往往一場攻城戰下來雙方都會損失巨大。
的確,在中國歷史上攻城戰占到的“份額”確實不少,很多戰爭也是圍繞一座或者數座城池展開的,這個時候有的朋友就會提出一個問題了,古代的城池不都是用城墻圍起來的嘛,既然攻城戰如此的費時費力,而且還損失這么大,為何不繞道而行,直接去目的地不就好了?那么在古代戰場上真的可以這樣嗎?
圖片:城池被攻打劇照
一、古代戰爭中為何不能繞行
1、占領城池的正面影響
在古代社會,城市所在的地方往往是一個地區的戰略要地和經濟中心,在發生戰爭的時候,軍隊其實是可以繞行的,但卻不能這么做,為什么呢?
首先,攻占了城池之后在政治上會產生巨大的影響力,也就是可以威懾到地方,給其心理上帶來沉重的打擊。現代戰爭中往往是用現代化的武器來攻擊城市,其戰略目的就是破壞敵國的區域經濟命脈,在民眾中制造恐慌并且擾亂社會秩序。
在古代的時候,我們中國是典型的農耕經濟,攻占了城池之后經濟上的反應是相對較小的,但政治上的影響力巨大。
比如三國時代著名的襄樊之戰,關羽只是幾次挫敗了曹軍,還沒有拿下襄樊就已經威震華夏了,甚至曹操還一度打算遷都以避其鋒芒,可見攻城的威力有多大。
圖片:士兵們攻城劇照
另外,幾乎所有時期的戰爭打的都是經濟戰,拼的是雙方的財力,在冷兵器時代保障后勤是戰爭的首要問題,城市內的經濟繁榮,不僅商貿發達而且還有很多的糧草輜重儲備,有些城池內還有世家豪族,他們那里還有數之不盡的財物以及軍械,這些都是攻下城池后可以立即獲得的。
當然了,城池中還有很多的東西,比如美女,各種珍稀的物品,這些都是可以拿來賞賜部下,激勵士氣的。
圖片:攻城后進入城中劇照
2、繞行帶來的危險
戰爭的目的關鍵還是消滅地方的有生力量,削弱其軍事實力,重要的城池肯定都有重兵把守,在對這些城池發動進攻的時候,敵國也會大概率派出援兵,這可以做到圍點打援,打亂整個戰場上地方的部屬,有可能還會多點開花,為我方創造很多難得的戰機。
在著名的夷陵之戰中,陸遜就采取了戰略性的撤退,劉備雖然占據了很多東吳的國土,但沒有成功消滅其有生力量,結果最后遭到了反撲,一戰就宣告了失敗。如果你選擇繞行的話,就等于是把自己的大后方交給了敵人,這會有很高的風險。
具體來說,第一,敵方很容易切斷我方的交通補給線,大軍在前線戰斗,結果沒有了后勤保障,戰斗力就會很快瓦解。
第二,當正前方遇到激烈抵抗的時候,你背后沒有攻下來的城池,就可能被敵方主動出擊,造成我軍被前后夾擊,危險程度可想而知。
圖片:士兵們被前后夾擊劇照
二、城池還真不是能繞過去的
1、唐朝到宋朝的太原城
下面我們就通過歷史看一下,在不同階段的不同戰爭中有哪些城池是繞不過去的,不管付出多大代價都要占領的,這就是太原城。
從軍事史的角度來看,唐朝安史之亂后戰局不斷擴大,關鍵在于潼關之戰的失敗,其實這忽略了太原城的重要性。當時安史之亂中的叛軍一直沒有攻陷太原城,甚至史思明還在這里被擊潰,導致叛軍的側翼受到了嚴重的干擾。
在潼關失守之后,如果不是李光弼繼續在太原堅守,整個戰局早就一塌糊涂了,所以說太原城的歸屬直接決定了這場戰爭的勝敗。
到了唐朝末年沙陀人多次進入河東地區,唐朝多次從太原出兵去進行平叛。進入五代十國后,唐、晉、漢都是沙陀人從太原地區南下進攻的中原政權,而且梁、周都沒法很好的針對太原去進行剿殺。
周世宗的北伐就打算攻下幽州,但是也守不住,因為北漢當時就在那里,側翼根本不能保證安全,宋太祖趙匡胤發現了這個重大的問題,因此多次對太原進行圍困,宋滅掉北漢后才有了經營幽燕的可能性。
宋太宗登基后,經過長期的包圍作戰才最終攻破太原城,徹底覆滅了北漢,也算是結束了五代十國。
圖片:進攻太原城劇照
2、宋到元的太原城
到了北宋末年金軍開始大規模南下,都說靖康之變是金軍從河北長驅直入造成的結果,其實大家仔細研究分析一下就能發現,第一次金軍南下失敗就是因為西路軍在太原城下滯留的時間太長,導致東路軍孤軍奮戰,很難取得決定性的勝利。
第二次南下的時候西路軍成功攻陷了太原城,這就能夠長驅直入切斷潼關要道,宋軍的精銳在一系列的戰斗中幾乎全部損失掉了,最終北宋覆滅。
在這兩次南下中李綱堅持的太原解圍失敗,也成為了戰局的轉折點。所以太原的存在是金軍南下的戰略核心,如果拿不下這座城市就只能說是失敗,如果拿下了太原城,開封自然就成了囊中之物。
金人后來遇到了蒙古的入侵,而且在正面戰場上節節失敗,甚至還放棄了中都,但是這不意味著金國放棄了黃河以北的地區。
真正的轉折點出現在公元1218年,蒙古人成功拿下了太原城,這個時候金國的戰略支撐點就沒有了,金國對全局進行了統籌安排,在河北封建九公,即在河北地區對九個武裝勢力進行收編冊封。
圖片:金軍南下圍攻太原劇照
從此金國失去了對河北地區郡縣的管理權,只能推行藩鎮,這九公也成為了后來的漢族氏候,可見太原城的
- 上一篇:古代宮里為什么要太監-古代皇宮的侍衛是太監嗎-古代宮里為什么要太監-古代皇宮的侍衛是太監嗎 [2024-06-01]
- 下一篇:古代公主陪嫁的媵侍-古代妃子陪葬 [2024-06-01]